“一帶一路”對于鋼鐵業緩解產能過剩而言是重要契機,您認為中國鋼鐵企業走出去能否應對國際挑戰?對此,鄧崎琳表示:中央提出的“走出去”非常英明,特別提出了“一帶一路”這樣一個戰略。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臺。從國際上、政治上、經濟上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去推進和做一些事情。
中國鋼鐵在轉型中淘汰落后,消化過剩產能,有些產能是可以轉移到國外去的,而且國外也有市場需求。東盟、非洲及拉美國家蘊涵巨大的市場潛力,在“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中,鋼材凈進口國占70%以上。據我所知,市場預期的利潤還是可觀的,所以我們把富余的產能裝備“搬遷”過去,既可以在“一帶一路”上做一些事情,也可以把鋼鐵的過剩產能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出路。
全國人大代表,武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鄧崎琳做客2015全國兩會特別節目,就經濟“新常態”是機遇也是挑戰這一話題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鄧崎琳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為鋼鐵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一帶一路”為鋼鐵業發展提供重要契機
主持人:“一帶一路”對于鋼鐵業緩解產能過剩而言是重要契機,您認為中國鋼鐵企業走出去能否應對國際挑戰?
鄧崎琳:中央提出的“走出去”非常英明,特別提出了“一帶一路”這樣一個戰略。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臺。從國際上、政治上、經濟上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去推進和做一些事情。
中國鋼鐵在轉型中淘汰落后,消化過剩產能,有些產能是可以轉移到國外去的,而且國外也有市場需求。東盟、非洲及拉美國家蘊涵巨大的市場潛力,在“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中,鋼材凈進口國占70%以上。據我所知,市場預期的利潤還是可觀的,所以我們把富余的產能裝備“搬遷”過去,既可以在“一帶一路”上做一些事情,也可以把鋼鐵的過剩產能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出路。
盡快淘汰落后產能 實現真正的產業升級
主持人:您提到總理報告里面提出的創新驅動的話題,您認為鋼鐵作為傳統行業如何實現創新驅動?
鄧崎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中國鋼鐵走到今天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從解放初期年產量只有幾十萬噸,到去年已經達到8億多噸,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長期粗放式的發展,重數量不重質量的情況,產能嚴重過剩,終于在最近幾年全面凸顯爆發,我們也嘗到了這個苦頭。目前,鋼鐵、機械、電解鋁等都過剩。過剩產能不解決,結構轉型就沒法實現。特別是鋼鐵行業,體量大,環保壓力大,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難度大,這是對鋼鐵企業自身的革命。所以我們必須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中央的要求,盡快控制總量,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結構,達到真正的產業升級。
同時,還要發揮好“兩只手”的作用。一個是用好市場這只手,通過市場化,讓企業在市場當中逐步的自律,該淘汰的淘汰,該調整的調整,這個過程還是比較漫長的。但是,政府這只手目前還應該進一步加大力度,協調和推進過剩產能的調整,這樣會更快一點。越往后拖,我們付出的代價越大。
走出困境需要控制總量,提高質量
主持人: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中國將正式進入“四個全面”時代,您認為鋼鐵行業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環境下,應該怎么改?
鄧崎琳:中國的鋼鐵現在產能這么高,產量這么高,確實太大、太多了。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體,人口眾多,中央政府不斷的提出要從經濟的高速換擋到中高速,這是非常英明的。對提升經濟的質量和緩解環保的壓力,更好的調整結構,今后更快更好的發展,非常有利非常正確。鋼鐵產能產量這么高,對國家的戰略和經濟調整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我提一個建議,在當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時期,中國部分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對經濟結構調整影響極大。而鋼鐵是基礎工業,體量大、環保影響大、資源占用大、對下游產業的影響大,所以應該首當其沖進行調整、改革。
中國的鋼鐵產能產量應該盡快壓到一個供需平衡的狀態。中國有幾百家、上千家鋼鐵企業,這個是不行的,應整合成成幾家大的鋼鐵企業,這對鋼鐵行業走出困境也是有利的。通過調結構,控制總量,最后提升自己的質量水平、科技水平和產品的水平,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我們就不再需要用別人的鋼材,所有的鋼材都用自己的。現在進口的一些鋼材是我們生產不了的,這些都是今后要努力的。
主持人:新一輪國企改革拉開大幕,作為央企“掌門人”,您認為國企改革應該怎么改?武鋼會否嘗試混合所有制改革?
鄧崎琳:我們在學習和理解混合所有制,中央國資委也在研究和試點,我相信在試點經驗和具體規定出臺之后,我們也會努力去推進。我認為這是非常正確的,企業就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機制體制。搞一種模式、一股獨大,對資源的利用和企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混合所有制對我們央企和國企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是解決市場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創新是轉型發展的強大引擎
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我國鋼鐵企業而言是新挑戰,也是新機遇。鄧崎琳認為,鋼鐵企業要想成功應對挑戰、走出困境,必須按照中央和政府的要求,積極主動適應“新常態”,進一步落實國家的鋼鐵產業政策和產業振興規劃,淘汰落后,減少鋼鐵總量,加強兼并重組,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企業轉型發展,真正的使中國從鋼鐵大國走向鋼鐵強國。
在介紹武鋼在自身轉變當中做出了哪些成績時,鄧崎琳指出,創新是轉型發展的強大引擎,改革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面對鋼鐵“寒冬”的挑戰,武鋼堅守鋼鐵主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全力保證質量,滿足市場需要。既要經濟效益也要社會效益,這樣企業的職工,才會有不斷提升的過程。武鋼是一個老的企業,有50多年的歷史,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個大型鋼鐵企業,面臨很多困難。武鋼根據中央和政府的政策,以及具體的要求采取了很多舉措。
首先,在鋼鐵主業方面,武鋼采取了“武鋼本部不再新增一噸鋼鐵產能”的措施,產能不再投入。
其次,在相關產業方面,武鋼不斷思索如何做強、做優、做大相關產業。要做到相關產業不僅服務武鋼,還要走向市場,真正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過去幾十年,快餐和飲料都是送到爐前,從來沒有對武鋼外部銷售和服務過。近幾年,我們這些部門,把快餐送到高鐵上面,把汽水送到超市里面,湖北的老百姓也能喝到武鋼銷售的飲料。我們走向了市場,也獲得了效益,相關產業實現了自負盈虧,職工找到了一條新的經營發展道路,和主業形成互補。
再次,面對鋼鐵主業市場嚴重過剩、價格下滑,武鋼加強產業調整和結構調整,我們盡量研發生產有市場需求的品種,保證質量。沒有市場需求和沒有效益的,我們不生產或者少生產
最后,在銷售模式、商業模式上進行變革。同時在公司管理體制機制上也按中央的要求進行改革和深化。按照市場化,去行政化進行改革,來適應市場的需求,產、供、銷、研,形成一個整體,為市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