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瓦解中鋼協?鋼鐵股或再生事變! |
|
來源:證券日報 時間:2009-07-10 08:24:17 我要評論
鐵礦石談判亂戰繼續,目前已陷入僵局,中鋼協與三大礦商之間仍舊是互不相讓。據一位接近談判的人士透露,中方可能接受新日鐵與力拓今年的首發價即降價32.95%的結果,但在定價模式上要求改變,可能實行半年度定價,即合同期從4月1日至到9月30日,而下半年的價格則要繼續談判。 "這個結果盡管尚未經官方機構的確認,但談判結果符合我們之前的預測,也契合當前的市場情況。"民族證券鋼鐵行業分析師羅榮晉認為,"雖然現在談判尚未完成,但最終的結果可能不會出乎業界的預期。 "半年的長協期限是不得已為之,但這個結果也說明談判雙方采取了''各讓一步''的策略,既可以讓中鋼協''體面''結束戰斗,也容易為三大礦商及日韓國家所接受。"我的鋼鐵網分析師曾節勝表示,"下半年的談判即將開始,中方先退一步可能會更有利,這主要是看市場需求的變化。如果持續向好,那么在下半年繼續接受32.95%的降幅也說得過去,如果形勢調頭向下,那么屆時可以重新討價還價。這樣,當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時,對鋼企更能起到保護作用。" "一般情況下,7至9月份是鋼鐵生產的旺季,從近期的市場表現看,國內鋼市仍然向好,下半年出現暴跌的可能性很低,中方想再謀求更低的鐵礦石價格非常困難。"羅榮晉表示。 "鐵礦石長協談判機制雖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目前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因此只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羅榮晉認為,"鐵礦石現貨市場波動更大,對鋼企正常的生產經營極為不利。采用指數定價更有問題,因為目前國際三大指數的制訂都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指數定價受益最大的可能還是投行等金融機構,中國在鐵礦石議價上的話語權相當微弱。因此,輕易放棄長協機制是不明智的。" "雖然今年鐵礦石供大于求,而且中國是最大的鐵礦石需求國,但是鐵礦石談判終究是企業之間的行為,中國雖有最大的市場,卻沒有相應最大的鋼鐵企業,所以造成談判中議價能力的相對薄弱。"曾節勝進一步指出。 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鋼價的接連上漲,鋼廠日漸走出虧損的泥潭。據中鋼協最新產量數據顯示,6月全國粗鋼產量為4538.7萬噸,日均產量為151.29萬噸,為今年以來最高水平,僅次于去年6月。此外,中國鋼鐵行業在連續7個月虧損之后,5月首次實現行業盈利,中鋼協72家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盈利12.62億元,6月盈利繼續上升。 工信部《中國鋼鐵工業統計快報》也顯示,5月份國內鋼鐵企業特別是重點大型、特大型鋼鐵企業集團紛紛開足馬力加大生產力度,鐵、鋼、材產量居前的十家大企業除首鋼集團外,其他各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另據悉,由工信部制訂的旨在推進鋼鐵企業兼并重組的《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條例》已經初步完成,并有望近期出臺。這意味著期盼多年的鋼鐵業并購重組大幕將正式開啟。(證券日報) 力拓瓦解中國鋼廠聯盟路徑探析:遍布耳目探信息 遍布"耳目"刺探信息,制造"斷供"緊張氛圍 7月9日,澳大利亞力拓公司駐上海辦事處首席代表胡士泰、辦事處人員劉才魁等四人,已被中國國家安全機關"帶走"了4天。 上海市國家安全局昨天稱,2009年以來,在中外進出口鐵礦石談判期間,胡士泰等人采取不正當手段,通過拉攏收買中國鋼鐵生產單位內部人員,刺探竊取了中國國家秘密,對中國國家經濟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損害。 自從中國鋼鐵業開始參與到鐵礦石價格談判中以來,談判從未被國內評價為成功。每一年談判的結果公布,都引來陣陣質疑。 "原來是中國鋼鐵企業出了內鬼,提供情報給競爭對手。"昨天山東張店鋼鐵廠一位內部人士這樣對CBN記者發出感慨。 這并不是力拓瓦解中國參加鐵礦石談判根基的唯一路徑,了解力拓在中國運作路徑的人士向CBN記者介紹,除了通過中國鋼廠竊取中國國家秘密外,力拓在中國的"耳目"非常之多。 "耳目"遍布 三大礦山公司中國區一位主管曾與CBN記者共進晚餐時透露,他們經常派遣一些員工到全國各地的鋼廠進行調查,了解鋼廠的生產需求情況。 "力拓等三大礦山公司通過種種途徑,對中國鋼廠的需求情況可以說是非常了解。"一位鋼鐵行業分析師告訴CBN記者。 從2003年起,力拓瓦解中國鋼鐵企業談判的基礎就逐漸建立起來。這一年,寶鋼集團開始參與到鐵礦石價格談判中,中國因素就開始令力拓等三大礦山公司欣喜。他們知道中國是個潛在的巨大市場。 然而,一個不幸的消息是,中國作為全球鐵礦石巨大的買家,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沒有任何話語權。從2004年至2007年,鐵礦石長協價分別上漲了18.6%、71.5%、19%和9.5%。同期中國鋼鐵產量也接連增長24.51%、30.94%、23.84%和15.17%。2008年開始,鐵礦石談判規則被"兩拓"破壞,"兩拓"通過"談判"從鋼鐵企業那里"要挾"到了比淡水河谷更高的漲幅。 而自從1981年鐵礦石談判機制形成以來的28年時間里,2002年以前的時間都是平靜的,一年一度的談判價格都沒有大的波動。自從中國加入這個游戲規則,力拓等三大礦山公司就琢磨如何從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獲得更高的價格。 根據鐵礦石談判規則,談判格局是三對三,即供方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對需方寶鋼集團、新日鐵和歐洲鋼廠,決定下一財政年度鐵礦石價格(離岸價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礦山與鋼廠達成鐵礦石買賣合同,談判即宣告結束,其他各家談判均要接受此結果。 由于中國鋼鐵企業過于分散,寶鋼集團每年參加談判,都會有一些鋼鐵企業私下與力拓等三大礦山公司進行接觸。 2003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全球鋼鐵業對鐵礦石需求格局的改變,影響到了力拓公司的戰略。因為中國企業分散,力拓找到了瓦解中國這個看似龐大的陣營的突破口。 據CBN記者了解,除了通過收買中國鋼鐵生產單位內部人員和公司派遣內部人員前往全部各地鋼廠調研外,力拓還從全國各大鋼廠和政府部門高薪"挖"來政府公關人員、中國鋼鐵專家、中國礦業專家等"人才"。 記者了解到,此前曾供職于五礦集團、萊鋼集團等公司一些人員目前就職于三大礦山公司之中,這些人對中國鋼鐵企業非常了解,且與相關鋼鐵公司和政府部門人員非常熟稔。 斷供和輿論推波助瀾 擁有一群對中國鋼鐵企業非常熟稔的"耳目"顯然不夠,力拓還需要借助其他手段進行"推波助瀾"。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單尚華在此前協會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鐵礦石談判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談判的不僅僅是供需關系。 長期關注力拓以及鐵礦石談判的一位分析師告訴CBN記者,力拓借助輿論壓力,通過斷供等途徑在中國鋼鐵市場上制造緊張氛圍。 從2006年開始,記者頻繁在外媒上看到關于澳大利亞礦山被洪水沖擊、港口受到影響、礦山被迫減產等消息。如2009年2月17日,力拓表示,暴雨和洪水正對西澳大利亞Pilbara地區鐵礦石運營造成嚴重的影響,迫使鐵礦關閉,鐵礦石列車停開,碼頭操作停頓。 這給原本供需平衡的鐵礦石市場增添一些緊張情緒。"通過制造緊張氛圍,可以拉動現貨價格上漲,而現貨價格上漲,又是長協價格上漲的借口。"上述分析師說。 類似的輿論氛圍多了,力拓又制造出更多的緊張氛圍斷供。今年6月,就從中國鋼鐵企業內部傳來,力拓停止供應現貨。此時,現貨價格明顯比按照今年"首發價"執行的長協價要低。 這同樣發生在淡水河谷的身上。2006年5月16日,淡水河谷與德國鋼廠蒂森克虜伯公司達成上漲19%的"首發價"。一周以后,淡水河谷要求中國的鋼廠在5月31日之前接受"首發價",否則將把原定銷往中國的鐵礦石轉賣至其他國家。這讓中方最后被迫接受了"首發價"。 從去年開始,因為"奇貨可居",必和必拓提出了鐵礦石指數定價,即變相的現貨價。而力拓雖然沒有主動提出,但對必和必拓提出的要求給予了默認。今年6月30,英國鋼鐵指數公司(The Steel Index)總裁史蒂文·蘭達(Steven Randall)在北京推銷其鐵礦石指數TSL。他對面坐著的是一群來自中國鋼鐵公司、鐵礦石貿易公司、礦山公司、期貨公司的代表。 執行指數定價,是力拓等礦山公司希望看見的。"三大礦山公司掌控著全球70%以上的海運貿易量,操縱BDI指數非常容易。"一位長期從事海運指數和鐵礦石指數交易的經紀人告訴CBN記者。 在需求低迷的情況下,為了擴大銷售面,從去年歲末開始,力拓等三大礦山公司開始在中國尋找更多的銷售對象。據國內媒體報道,去年年底,胡士泰就代表力拓與江西、河北、山西等中小鋼廠達成協議。這些鋼廠并不具備進口長協礦的資質。 一個確鑿的證據是,力拓鐵礦石執行官山姆·威爾士也公開透露,今年力拓在全球鐵礦石銷售中,現貨銷售已經躍升到總量的50%。而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高瑞思也公開表示,必和必拓上一季度在現貨市場銷售的鐵礦石占總量超過20%以上。 "在這些因素中,最核心的應是通過中國鋼鐵企業套取情報,得到了中國鋼鐵業的底牌,那么還怎么跟別人談判呢?"山東張店鋼鐵廠內部人士說。(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