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影響,今年全球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中國也難獨善其身。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具體增速目標轉換為以保就業為首的“六穩六保”,以求從實際出發,幫助疫情后企業復工復產。目前外部局勢不明,全球疫情尚在蔓延,中美關系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中國疫情防控措施到位,很多企業早已正常運營,疫情僅在局部零星出現,下半年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料將在守望中逐漸復蘇。
一、私人部門:制造業預計回暖,房地產投資恢復
樂觀預期制造業下半年開始回暖。實際利率與PPI呈現強負相關性,系數約達-0.9。當前PPI同比處于低點,企業實際利率相對高位,不利于刺激制造業投資。短期來看PPI環比降幅有所收窄,工業生產和下游需求出現改善;國際油價觸底回升,國內工業生產修復,我們認為PPI底部初現。通過觀察中國金融條件指數我們發現當前金融環境逐漸寬松,若PPI已經見底,預計將帶動制造業投資復蘇;若PPI在底部反復,則制造業投資復蘇可能延緩。整體而言,下半年制造業投資將回暖,但2020年全年同比增長不及往年。
房地產行業投資恢復較快。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房地產投資同比基本由負轉正,與第二、三產業相比回暖較快。我們觀察購置土地面積與土地價格變化發現:截至4月份,作為房地產投資的指標土地額已經基本回歸至疫情前水平,且同比增速略高于2019年部分月份。2015年至2019年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穩定,屬緩慢上漲型,我們認為房地產行業韌性較強,但受政策“住房不炒”限制,預計不會出現大幅上漲趨勢。
二、公共部門:預計加大基建投資
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今年專項債額度將達到3.75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特別國債。對于特別國債流向目前沒有明確解釋,但根據政府工作報告,1萬億特別國債“主要用于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在此,我們假定其中約25%用于投資,剩余75%用于消費刺激。此外,鐵路建設投資9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6000億元。對于暫未提及的公路水運投資,我們預計將略高于2018和2019年。根據2018、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預算內投資資金約4.068萬,2019年約4.08萬億元,我們預計2020年度預算內投資較2019年同比增長75%。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基建投資同比仍未回正,受疫情影響較大,我們認為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刺激基建投資符合邏輯。預計下半年基建投資受到政策刺激將出現回暖,類比2008年金融危機后時期。
消費同比增長將下降
后疫情時代,消費仍受抑制。消費作為歷年來拉動GDP比例的項目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影響。但當前疫情期間“六保”轉移支付機制中政策對企業信貸支持較多,對個人家庭現金補貼較少,使得消費增長恢復較慢。疫情沖擊初期,社交隔離措施成為主要手段,強制的隔離措施限制消費,使得經濟直接陷入“休克”。由于經濟休克未能在短期解除,疫情沖擊下的經濟運行慣性將成為后續經濟復蘇的重要障礙。
旅游服務業受到巨大沖擊,受國外疫情持續發酵影響,未來將持續低迷。截至4月底,酒店入住率、航班客運量、消費客流量僅恢復到年前水平的20%-52%。五一假期的旅游人數和收入分別同比下滑41%和60%。線上消費基本恢復,其中以舊換新、保值換新受到青睞,消費者更加理性。根據京東數據統計,截至6月1日下午14:00,京東618額同比增長74%。6月1日全天參與空調以舊換新用戶數量同比增長390%;手機以舊換新用戶量同比增長170%;而購買iPhone11手機并選擇京東的“保值換新”版本的用戶超過80%。
5月消費數據顯示,內需呈現緩慢恢復狀態。通過數據觀察,我們看到2015年之后由于經濟增長缺乏內在動能,社零同比數據逐漸平穩,增長緩慢,但消費韌性仍在。截至2020年5月,社零同比依舊為負,但處于緩慢上升趨勢,內需逐漸修復。從衣食住行四大分項來看,食品和居住占居民日常消費性支出總額約為30%和20%,衣著、交通與通信緊隨其后。疫情期間恐慌加劇,居民需求高漲,供給不足,食品類銷售同比不減反增。同時,居住類與出行類銷售逐漸改善,地產銷售獲得提振,汽車銷售受政策影響明顯回暖,兩者同比在5月均由負轉正。但服裝類銷售同比依舊為負,料由于疫情期間居民對服裝需求減少。總體而言,雖寬松政策持續,但居民端信貸依舊疲軟,難刺激居民消費大幅回升。
出口預期持平
長期來看,中美緩慢脫鉤和逆全球化趨勢難改。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生產要素優勢喪失的大背景下,結合疫情黑天鵝影響,各國經濟增長乏力促使政府對內求增長(穩就業)、對外采取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趨勢加速蔓延。進出口受外需以及外部環境影響較大,不確定性較高。數據顯示,近五年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波動較大,總體持平。
國外疫情尚未完全控制,下半年外需預計仍將低迷。從美歐日英四國2020年制造業PMI來看,3月全球疫情爆發后制造業景氣指數仍在深度收縮區間。當前雖然歐美開始嘗試重啟經濟,但全球疫情蔓延態勢仍在加劇,我們認為外需在全球防疫獲得重大突破前將持續低迷。數據觀察上半年中國制造業PMI新出口訂單分項也處于歷史低位,我們認為短期內我國出口有可能持續處于負增長狀態。進口方面,伴隨國內基建發力明顯、地產投資恢復,將持續帶動相關工業品進口需求,預計未來進口降幅將有所收窄。
外部風險難測,國際局勢動蕩。2019年底階段中美貿易協定簽訂以來,雙方暫時休戰,利好出口,進出口同比均出現回升。但隨著疫情出現,全球各國經濟下行,中美新一輪貿易戰開啟。今年5月美國為了抑制其他半導體、通信等技術發展,對美國芯片、軟件、設備等相關出口設置了嚴厲的限制措施,促使美國企業“斷供”中國。
我們預計2020年上半年出口處于底部,下半年隨著海外經濟衰退沖擊兌現后,預計出口將會小幅回暖,但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將會拖累出口走勢。